9月23日,校党委副书记、校长马宏伟,学校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中心主任黄彬共同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理论文章,围绕“如何面向未来建好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这一问题,结合我校长期以来的积极实践与探索,进行深刻论述。
文章提出,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重塑全球创新格局,高等工程教育的质量与水平已成为决定国家或地区工业创新能力、工业生产水平及产品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建设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是新时代高等工程教育供给侧主动服务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从国家、地方的政策来看,加快建设面向未来产业科技创新需求的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也已成为高等教育供给侧开辟高质量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新动能新优势的重要途径。
文章从“何谓‘新型’”、“‘新型’何为”以及“如何评价”对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的特征定位、发展方向、布局关键、评价维度、建设路径等多个方面进行了阐释。
文章指出,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之“新型”需体现使命驱动、需求牵引和问题导向,体现目标规制、资源集成和模式创新,并彰显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中的轴心功能。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理应面向产业科技创新实施知识协同生产,打造面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新型学科专业结构,搭建促进跨界交叉融合和强化有组织创新的新型科产教融合平台,有力服务支撑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成效,应凸显其科创资源“集中度”和科创水平“显示度”两方面的能力本质与功能输出,并以此助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因此,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应在“核心构件”如卓越人才、前沿学科、科创团队上,在“主体构件”如大项目、大平台、联合实验室上,以及在构建政产学研用金协同创新生态的“环境构件”上加强能力建设与输出,从而有效服务并支撑技术变革,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在急需紧缺重点领域人才自主培养和产业科技创新方面构建核心竞争力。
(撰文、一审:范晖帆;二审:叶妙娴;三审:黄彬)